当前位置:首页 > 杏耀平台 >

杏耀平台古代中国建筑为何没有向石材阶段演进

古代中国建筑为何都以土木为主,而没有像欧洲国家往石材阶段演进?

2500年前,希腊建筑告别木结构,进入石头时代。2000年前,罗马人运用石拱券结构,完成了古典建筑的整合。杏耀测速网维特鲁威的《建筑十书》,提出著名的建筑三原则,“适用、坚固、美观”。然而中国建筑却始终停留在“土木”时代。中国建筑为何没有向石材阶段演进?

  A 中国没有石建筑吗?

  中国古建筑并非全然不用石材,文献中常用“玉”为边旁的字来说明宫殿的奢华,《竹书纪年》:“桀(筑)琼宫,饰瑶台,立玉门。”“帝辛受居殷。作琼室,立玉门。”在秦始皇陵西北,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已被发现,出土有石料、石材半成品以及石加工工具。

  战国时期,工匠就已初步掌握砖石拱券的砌筑法,并运用于地下墓室。墓葬在意象上关乎永恒,在功能上则有坚固耐久的需求。东汉前,拱券一直藏于地下。南北朝至隋唐时期,在砖石佛塔的门窗横楣之上得到局部采用。南宋时火药频繁使用,为了加强城防,砖石拱券逐渐推广到城门的横楣之上。采用砖石拱券之后,作为木结构符号的梯形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在元代居庸关的石拱券城门上,就能见到这种梯形。

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菲尔铁塔,其基部四面都做成圆弧形。其实,就铁材质而言,作为拱券符号的弧形已不具实际意义,但作为文化符号却根深蒂固。

  明代制砖业极其发达,砖拱券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地上,常用来存放皇室档案或佛经。但这些建筑的外部依然维持木结构的传统形象,梁、柱、枋、椽等一应俱全。虽然这些建筑都有具体的名称,但又有一个相同且更为人所知的别称——“无梁殿”。不经意中,这个名称透漏出一个重要信息——“梁”在中国建筑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
  桥梁同样要求坚固、防火和防腐,因此自东汉始就开始采用石拱券结构。可是直到明清,木结构桥梁的弦歌不断。实际上,梁是桥的古称,水平静态的梁在中国人内心中是那么地难以割舍。北宋时,为了安全地上行车马、下通漕船,木结构的叠梁拱桥横空出世。这种桥的外观为割圆拱形,而结构要素仍然是静定的简支梁。叠梁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,其妙不可言的结构处理,散发出鲜明的中国式智慧,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心就是这样一座木拱桥。

 B 石材为何没有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?

  纵观历史,欧洲建筑一直处于演进中,其结构技术与造型艺术持续发展;杏耀测速网中国建筑却因循沿袭,几乎成为保守落后的象征。在很多学者看来,中国没有“建筑学”,只有“土木”,而“土木”没有思想,“土里土气、木头木脑”。

  中国建筑历史的低调,令很多学者备感困惑。一般认为,建筑是文化的载体。可为什么在东西文明并驾齐驱的整体框架中,建筑领域会出现那么大的反差?中国古建筑为何没成为正确记录历史的书?没有担当文化载体的重任?

  首先要注意的是,中国并不缺乏石材。目前已经探明,中国大理石、花岗石等优质石材的总储量居世界前列。其次,有关石材的加工技术并非落后,先进的玉文化就是明证。《说文》中这样记载:“玉,石之美者”。在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遗址中,出土过一对白玉玦;在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遗址中,出土过玉猪龙、玉鸟、玉龟、玉玦、玉璧等。

  有人说原因在于没从土木走向砖石,可深层问题随即出现:为何如此?梁思成曾推论:“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,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,但更深究其故,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。”为什么“不着意于原物长存”,依然有待探讨。

 C 中国建筑的内在哲学支撑

  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,是从“人性”出发的。中国建筑对于石材以及拱券结构的排斥,有其哲学的内在支撑。

  首先,说说为何排斥石材。儒家赞许适度、道家称道简约、佛家宣扬无常。每当君主大兴土木之时,总受到严厉批评。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圣主明君的赞美,首先着眼于宫室的简朴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。”夏商时期,奢华石建筑的夏桀和商纣,皆为千夫所指的亡国之君。

  其次,再来说说为何排斥拱券结构。与柱梁的静态结构不同,拱券自身并非稳定,必须对其施加外力才能平衡整体。这种充满矛盾的动态结构,被华夏民族所排斥并不奇怪。根据微积分原理,弧形的拱券可由多个直线部件组合而成,部件之间的应力相互作用,其极简形式就是两根直线倾斜地对立相交,如三角桁架。从结构上看,三角桁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,它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部件的力学性能,弊病则在于一旦局部破坏随即导致整体崩溃。中国先哲将三角形贬称为“抵牾”,可能就出于对其内在矛盾以及整体崩溃之防范。由此着眼,汉唐时发挥作用的“叉手”和“托脚”,宋代以后被逐渐摈弃。中国殿堂的正立面通常采用水平的横向形态,排斥三角形的“山花”,而后者从来就是欧洲殿堂所采用的形态。

  同时,在中国古代,科学技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,许多发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,甚至轻易地得而复失。建筑技术和艺术长期停滞的现象,只是物质发展史的片段之一。抚今追昔,我们痛惜“重道轻器”的观念失误,在过去一百多年中,欧洲人的坚船利炮曾让中国人深受苦难,甚至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。但是,对于中国古代文化,我们必须给予同情与理解,必须从历史角度给予整体的认识。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